在广东,印章的实用价值多于收藏价值。但在浙江,许多收藏家选最好的印石,找最好的篆刻家篆刻印章,这笔财富若干年后或许不可估本版
文/ 图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实习生 凌越
特邀嘉宾——
周国城(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
蔡照波(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南方电视台台长)
梁晓庄(广东省文史馆书法院副院长、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西泠印社社员)
嘉宾主持:赵利平(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自2008 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中国印作为会徽以来,印章这一古老的篆刻艺术,在最近几年又绽放出了耀眼的光芒。
方寸之地融合各类艺术于一体的印章,凭着其自身材质、印文篆刻、金石韵味等独具的魅力,正成为许多先知先觉的收藏家的新宠。
广东的篆刻艺术,在民国时期最为灿烂,后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有了长足进步,但已无法与江、浙一脉平肩。又因篆刻欣赏水平要求较高,印石价格暴涨,印章资源有限,广东的印章收藏队伍同样很弱小。
看好印章的广阔收藏前景,在浙江,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系统地收藏印章。但在广州,之前一次拍卖会鲜有地搜罗了一批印章集中亮相,件拍品最终却仅有1 件以接近底价成交,让不少行家大叹“老广不识货”。再加上篆刻之于书画作品的重要性,受邀嘉宾在谈及印章的时候均表示,篆刻必须被提到新的高度重新审视。
谈历史:广东篆刻民国时期最灿烂
赵利平: 根据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以前有一段时期,广东的篆刻艺术是很发达的,甚至影响到港澳、东南亚地区,但现在让我数数广东的篆刻家,却数不出多少位来了。
梁晓庄: 岭南印章可以从秦汉玺印说起,尤其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印章,对于岭南印学的研究,甚至在中国印章史上都可写下重要的一章。到了明代,岭南文化的发展已是大盛, 明末的岭南印坛虽然不能与江、浙流派争雄,但随着本地文化艺术渐趋繁荣, 兴盛的篆刻艺术风气也渐渐蔓延到岭南地区,其中不乏治印的高手。到了清中叶,考据之学以及文字、金石学蔚然成风。鸦片战争后,岭南文化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岭南篆刻也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师古而不泥古、出新求变的探索精神。
晚清时候, 安徽篆刻大师黄牧甫来广州,给当时的广东印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以至繁衍成一个新的篆刻流派“黟山派”,又称“粤派”。牧甫在广州生活了18年之久,篆刻形成清峻雅逸的风格,别开生面, 蔚成大家,与吴昌硕在晚清印坛上堪称一时瑜亮。由于他的印风在岭南声誉极高, 故而学习他的广东印人有刘庆崧、李茗柯、易大厂、邓尔雅、冯师韩、陈融、欧梦良、刘玉林、容肇祖、余仲嘉、张祥凝、冯衍锷等。到了民国时期,广东的篆刻艺术最为灿烂,易大厂、李茗柯、邓尔雅、简经纶在继承牧甫印学思想后变化发展,成为民国时期出新的大家。自此广东印坛以崭新的面貌,崛起于近代的中国印坛。
蔡照波:我留意到,广东在民国时期的篆刻大师,都在日本留学过,在上海工作过,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他们突破了岭南的地域概念,在艺术上兼容并蓄,跟同时期的岭南画派一样,都代表着当时的时代精神。
赵利平:当时很多篆刻家还到香港、澳门开班授课,影响甚至远至东南亚。
梁晓庄: 当代岭南印坛颇有影响的印人,一部分为国内的篆刻家,如容庚、商承祚、秦咢生、吴子复、黄文宽、张大经等。另一部分就是定居香港的印人,如冯康侯、罗叔重、丁衍庸、陈语山、卢鼎公等。他们的印风各有特点,对当代篆刻艺术发展影响甚大。
如定居香港的印人冯康侯,曾在港组织“南天印社”,推动当地印学的发展。但后来有一段时期,广东的篆刻艺术出现了断层,文革时期培养出的篆刻家,知名的本来就少,后来有些又出国了, 所以上世纪80-90年代广东的篆刻就处在低潮期,而北京和江浙就传承得比较好。到了最近十年,广东印坛因为多了很多外地新生力量加入,本地也开始重视起来,篆刻艺术又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在在广东,已经有13位西泠印社的社员,当中6位就是外地来的。以前全国书法篆刻展览上,每次篆刻入选只有一两个广东人,现在广东人入选的比例也明显提高了,都能达到展览中的中等水平了。
周国城:回顾历史,广东失去了很多进一步发展的好机会。好像容庚、商承祚,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字学家。他们对古文字的研究,比许多篆刻家还深刻。但是,他们却没有很多的篆刻作品流世,也没有培养出一大批篆刻家来。这点在浙江却不一样,例如王福安,他有几万枚章留世,所以后世说篆刻家,肯定首推王福安,也直接奠定了浙江在篆刻界的地位。所以说,地域的学术领头人很重要,作为西泠印社的理事,我有责任推动广东篆刻艺术的发展。今年我打算办一个穗港澳台地区的西泠印社社员的大型展览,还打算在广东办一个印社,这个想法得到了西泠印社的支持。
谈篆刻:肯定会有大发展
赵利平:印章集印面篆刻美、印钮雕刻美以及印材美“三美”于一身。历史上,诗、书、画、印并驾齐驱,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四绝”,是中国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然而,早些年间,由于人们对其内涵与价值认识不足,印章的价值也被埋没。现在我们重新审视印章,有必要先让大家认识到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
周国城:诗、书、画、印当中,印是最难懂的,加上专门从事创作的人较少,印又是最稀有也是人们最陌生的。篆刻应该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如今那些画坛的高峰,如齐白石、吴昌硕,傅抱石,黄宾虹等,他们同时也是篆刻大家。以吴昌硕为例,他学画其实很晚。受其父亲影响, 吴昌硕从小学的是书法和篆刻, 他后来的画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好,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能以书法和篆刻入画。篆刻如同铁笔,所刻线条与毛笔写出来的不一样,吴昌硕将篆刻、书法的精髓融汇到绘画当中,所以能独树一帜。画家如此,书法家也一样。书法家如果不学篆刻,书法永远没法写出“金石气”,只有形,没有神。
古人总结诗、书、画、印是一体,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画家如果既不懂书法,又不懂篆刻,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被历史淘汰。要像齐白石、吴昌硕成为一个有综合能力的艺术大家,必须在篆刻上下苦功夫。
赵利平:但我发现,现在很多书画家都不懂篆刻。有的画家,用的印章实在太差了,而且不会用章,到处乱盖,把整幅画都给破坏了。还有一些收藏家,自己也刻个藏印,多好多贵的画都盖个自己的章下去,又盖得不好,破坏了整幅画的美感。珍贵作品的协调与平衡被破坏了,让人看了好心疼。
周国城:古代的大藏家,都会有个闲章,例如乾隆皇帝,在他喜欢的画上都盖个章。盖得好的话,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人不懂,胡乱盖章。一些书画家对印章也不讲究。虽然说篆刻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但书画作品中的篆刻艺术最终还是要通过与书画作品的完美结合展现其艺术魅力。一幅画能够生情,印章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在有些画家十年不换一个章,其实画的档次上去了,印章的水平也要跟上。
好的书画作品如果少了一个好的印章,肯定会逊色很多。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书画家都不重视,篆刻艺术也很难有大发展。
蔡照波:我留意到,最近几年,篆刻艺术的地位已经慢慢升上来了。特别是年北京奥运会采用中国印作为会徽,把篆刻这门小众艺术推到了大众面前,使得篆刻艺术得以在国人、世界面前绽放异彩。
不仅如此,2009年“中国篆刻” 成功入选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西泠印社纳入世界视野,说明篆刻艺术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承认,我相信接下来,篆刻这一脉肯定会得到大发展。
谈市场:方寸印章成就大市场
赵利平:现在很多收藏者只把印章作为辨别书画真伪的一个特征,而不是从艺术的高度分门别类地予以研究,真正懂印章的人还是不多。加之篆刻本身不同于大众艺术,其社会普及面不如书画等收藏。因此,如何能够明明白白地收藏印章绝非一件易事。
蔡照波:篆刻艺术很传统,刻到极致,懂的人的确很少。我觉得看一枚印章的好坏,最重要的是要看得出有才情,有人文情怀在内,没有这个,再工整也不行,再粗犷也不行。现在很多媒体,开始用印章来做栏目标志,说明篆刻从艺术殿堂走向了实用审美。
梁晓庄:一枚好章,首先要刻得好,要讲究文字、布局、笔法和刀法,布局有疏有密,疏能走马,密不容针,笔画精细搭配,有刀有笔,恰到好处。除此之外,印石也要好,很多篆刻家都是劣石不刻的。对篆刻家而言,印石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收藏家来讲,一枚好章,除了出自名家之手,还肯定必须是名石。
赵利平:所以印章的收藏前景肯定不可估量。一来篆刻家比书画家少,印章资源比书画稀缺得多。二来最近十年,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这四大国石的价格至少涨了上百倍,资源这么稀缺,接下来价格肯定还要涨。
梁晓庄:现在广东已经很难找到好的寿山石和青田石了,最多是巴林石,还有一些其他地方的杂石。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名家印章,近年来涨得很快,王福厂的印章,2007 年的时候一方也就2 万元-3 万元,现在要二三十万元,五年的时间涨了十倍。
赵利平:但现在在广东,印章的收藏价值,没有几个收藏家知道。
周国城:在广东,印章的实用价值多于收藏价值。但在浙江,许多收藏家很早就意识到印章的艺术价值,并且已经开始收藏有共同选题的印章。他们会选最好的印石,找最好的篆刻家,留下一批共同选题的篆刻作品,这笔财富的价值,若干年后或许不可估量。如有的人会花上百万元,请西泠印社的社员每人刻一个龙字的印章,或是刻上一首唐诗,这种收藏印章的人,在浙江有不少,但在广东人很少有收藏家会这么做。
赵利平:而且广东印章的价格现在还完全没法体现其艺术价值,现在请广东的篆刻家刻个印,三几千元就不错了,一两万元就能拿到很好的材质与作品,但在北京、江、浙, 名家一方印已经开价到了十几二十万元,所以广东的印章绝对是收藏投资的价值洼地。这对篆刻家而言不是好事,但对收藏家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值得引起收藏家们的重新审视。
知多D:百年西泠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团,也是海内外成立最早的金石篆刻专业学术团体。
西泠印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
年,近代艺坛巨擘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天下印人翕然向风,东瀛名家河井荃庐、长尾雨山渡海来归,一时精英云集,入社者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藏、考古、文史等之卓然大家。
西泠印社现有社员约380 人,分布于中国境内近30 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捷克、加拿大等国家。
2006年,“金石篆刻(西泠印社)”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进一步确立了西泠印社作为篆刻传承代表组织和国际印学中心的地位,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
|